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网上资讯

金条被停多久能恢复

查看人数:发布时间:2021-08-01 07:32:04

内容详情

借钱等互联网信用产品方便,但使用不当可能会给个人信用信息带来污点。银行在审批房贷、车贷时,会对互联网贷款产品的使用次数进行评估。如果超过一定次数或逾期,用户的信用等级会降低,导致贷款被拒或利率上升。

作者|陈大才

生产|消费金融渠道

花店、贷店、白条、小额信贷是很多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互联网信贷产品。小额高频方便用户日常消费,但使用不当也可能给个人申请银行贷款带来麻烦。

“消费金融频道”从多家银行了解到,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并没有对主流互联网信贷产品的使用做出硬性规定,所有银行都有相应的信贷审批要求。主要准入标准是个人收入和债务规模。但是,个人在短期内频繁使用互联网信贷产品或逾期,就会造成银行对个人征信的评级降低。

银行一旦降低个人信用等级,就意味着贷款利率可能会上升或者直接被银行拒绝。一些借款人报告说,当他们在银行给出的房贷利率比正常标准高出5%,银行工作人员人员对此解释为个人征信评级太低。银行申请第一笔住房抵押贷款时

从借款人的实际负债情况来看,他没有多次使用信用卡,也没有遇到相关的网贷产品。他通常用花和借钱。月收入水平远高于月供,他怀疑银行风险控制因为他重复使用贷款给出了很差的评级。

此前,杭州一些银行曾出台规定,只要在半年内使用互联网信贷产品超过两次,就可能产生拒贷后果,包括蚂蚁金服、京东白条、小额信贷等首批互联网信贷产品。

当时,一些银行的个人贷款部门因为这项规定的实施,变相提高了进口门槛,导致拒贷比例大幅上升。后来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征信的实际情况,取消了这个规定。

商业银行必须在贷前审查期间检索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在征信报告中,借款、白条、金条、网商贷款、小额贷款等贷款记录均显示为消费贷款。银行无法判断这些贷款的来源和实际用途,只能从数据中获取借款人是否已经逾期的信息。

一般来说,如果借款人按时归还贷款等产品,征信报告中不会出现不良记录。至少从数据来看,这些小额贷款对个人征信影响不大。然而,个人征信只是银行授信审核的其中一个环节而已,也是比较核心的环节。

据公开信息,市场上主流的互联网信贷产品已经接入央行的信贷信息系统。借款是蚂蚁金服推出的现金贷款产品,贷款人主要是蚂蚁商城小额贷款、银行等持牌机构。当用户每笔贷款时,借贷合作出资人会查询并上传至央行个人征信报告。

京东金融的白条作为消费类分期产品,在用户正常还款时并不去信用。逾期则去信贷,报告主体为重庆两江新区盛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当京东金条借钱时,它们将由京东或合作伙伴向央行的信用信息系统报告。

同样,小额信贷是伟众银行旗下的现金贷款产品,其信贷流程类似于prime银行的零售业务。它将与中央银行征信中心的征信系统实时连接,报告单位为深圳前海伟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目前花芽消费记录没有上报征信局,但花芽逾期会上报芝麻信用,影响个人芝麻信用评分。值得注意的是,柏华推出的“一键式征信”连接到央行征信系统,用户需要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授*书并同意完成征信操作。

许多用户报告说,他们被柏华的“一键推广”所愚弄。原本以为取款,授*报告信用信息就可以成功提取金额,不用奈比较后额度没有提升,反而被计入征信。

与信用卡相比,贷单、白条、金条、微贷、富花等产品的征信频率更高。在办理信用卡时,银行会抓取客户的信用信息一次,通过信用评级给出相应的信用额度。信用额度使用期间,银行不会重复查询个人信用信息。而小额贷款公司、共同基金机构甚至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往往会放贷,也就是抢信用信息,导致个人信用信息查询过多。

借款人的个人信用信息可能没有污点,但银行在信用审查过程中发现近期信用信息查询过多,很可能借款人的资金周转遇到问题,风险系数增加,从而影响贷款中的信用额度和利率。

个人信用信息是借款人使用互联网信用产品时比较大的风险。今年年初推出的第二代信用信息涵盖循环贷款、大额信用卡特别分期、共同借款人、企业对个人担保、企业对个人担保、逾期还款、实时贷款等信息。这意味着未来夫妻购房贷款和个人信用将面临更严格的约束。

特别是在贷款信息更新方面,二代征信要求所有机构在采集时间t 1向征信中心提交数据。以后想利用征信的更新时间差,申请贷款或者申请信用卡都不行。

就信用信息有效期内不良记录的保留时间而言,二代征信规定不良信息自中止之日起保留5年,还款记录延长至5年,记录详尽的还款信息(即便销户也有详尽的还款记录)、逾期信息。

银行贷款主要覆盖的客户可以算是国内比较的一批人,他们的授信额度和利率都优于其他信贷机构,所以在信贷“三查”过程中会特别严格。

在发放车贷、房贷等大额信贷时,银行不仅关注借款人近半年的大额贷款项目,而且会统计近期的征信查询次数,贷款、小额贷款、金条都在查询范围内。只有利用它,珍惜它,才能避免因查询过多而导致的银行信用评级下调。

猜你喜欢